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台灣同鄉會
San Diego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http://www.taiwancenter.com/sdtca/index.html
  2002 年 11 月

梵諦岡城的故事 (二)
黃正源

說梵諦岡是一個國家多少有點牽強,整個梵諦岡城大概只要一個鐘頭的步行, 就可以繞完一圈。梵諦岡是天主教教宗的居住地,梵諦岡做為教宗的駐在所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由教宗葛萊哥利六世從Avignon 遷回羅馬後,把當時羅馬主教駐區的梵諦岡整建成天主教教宗的永久駐地,再經過歷任教宗的努力,尤其是教宗尼古拉五世的規畫才完成了現在的規模。但是,梵諦岡城做為宗教聖地卻有一兩千年的歷史,像梵諦岡博物館門口的圍牆及巨砲,即是在第九世紀中業為了抗拒十字軍東征時期的阿拉伯回教徒的洗劫,由撒勒蒙尼大帝 (Charlemangne) 及教宗里奧四世所建築的。

梵諦岡可以分成兩大部份:聖彼得大教堂及廣場和梵諦岡博物館。

聖彼得廣場的圓柱迴廊由巴洛克建築大師貝里尼設計建造的,由教宗亞力山大七世任內建構的,設計的造形很像教宗伸展巨大的兩隻手臂,向所有來訪朝聖的人群,展臂包融與歡迎,教堂的圓頂即為教宗的頭,教堂的中廊為教宗的臉龐,教堂的前堂為教宗的肩膀,廣場的兩側即為教宗的兩臂,廣場的圓柱迴廊即為教宗做出向眾人擁抱的模樣,迴廊在由廣場中間向前沿伸,即為教宗的身軀。這個聖彼得廣場可以容納二十萬人一同在這裡做禮拜或禱告。

在聖彼得廣場的右側即為教宗的居室。教宗每週固定禮拜三的早晨,都會站在窗口向廣場的群眾揮手致意。每個禮拜天依然會在聖彼得大教堂跟群眾一同做禮拜的。

由廣場中央望去看圓弧柱廊,僅能看到第一根的每石柱,事實上,每根石柱的後面都有四根石柱,全部有二百八十四支圓石柱,猶如濃密的石林,再加上八十九支的石柱雙向排列,非常雄偉壯觀。廣場的中央沒有噴水池,擺放著羅馬帝國由埃及運來的戰利品及圓石柱,聽說這箇擺設使得回教徒對梵諦岡產生好感,而不會岐視梵諦岡。

石柱迴廊的屋頂也是充滿著藝術品,特別令人醒目的就是一百四十座對宗教人類有貢獻的聖者雕像,唯妙唯肖,至於歷任教宗的實體雕像自然是擺設在聖彼得大教堂裡面的。這個聖彼得大教堂則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的。

聖彼得大教堂有許多歷任教宗的雕像,都是教宗在世在任內由當代雕刻家精心製作的,其中,有一個雕像只擺著一個框框,是預留給教宗保祿一世的,可惜他在任內只有一個月就病逝,還來不及做像就走了,只留下空空的一個框框供人憑弔; 還有一個漆黑的雕像就是十三世紀聖彼得雕像,許多善男信女對聖彼得特別推崇,並且認為向聖彼得許願或懺悔都能很靈驗,而教堂裡面除了莊嚴肅穆以外,對善男信女的行為並不加以約束,聖彼得雕像的右腳趾,已經被善男信女摸撫得完全不見了。

聖彼得大教堂有四個大門,平常只有兩側的小門共人群進出,有一個大門叫作聖門 (Holy Door), 只有每二十五年才開放一次, 西元兩千年時教宗保祿二世就是由這門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

* * * * *


各地的教堂是主教傳道 授業 解惑的所在地,基督教的牧師 天主教的神父階級分明資歷清淅,教堂越大 越莊嚴,住持的身份越崇高,許多大城市的樞機主教的教堂自然是當地最值得參訪的地方,梵諦岡是教宗的駐在地,聖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教堂內部可以容納六萬人信徒在聽聆教宗的昭示。(世界上的第二大教堂則為英國的魏西敏斯德教堂,第三大教堂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第四大教堂在比利時的安特堡,除了英國的以外我們都曾參觀過,容以後再介紹)。

從聖彼得廣場的右側迴廊,順著四根排排併列的大石柱,就可以進入聖彼得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左右兩側有兩墩龐大的石雕像,猶如城隍廟的七爺八爺,包公廟的王朝馬漢,而聖彼得大教堂的雕像則是羅馬帝國的康士坦丁大帝和撒勒蒙尼大帝的雕像,這顯示歐洲社會的宗教主宰政治,由皇帝站崗兩側保護歷任教宗的安葬場地。其實,有學者考証這個聖彼得大教堂的現址本來是要做為康士坦丁大帝的墓地的,這個考証雖然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可以証明這確是一個龍潭虎穴的地方。羅馬帝國除了撒勒蒙尼大帝以外還有佛德利克大帝二世都在這個聖彼得大教堂受冠登基的。

進入大教堂最右邊的角落則擺設著米開朗基羅的第一座雕塑品,也是米開朗基羅所有作品唯一親自署名的作品,創作這墩雕像的時候,他只有二十四歲。這是一個藝術品聖母瑪麗亞親自抱著耶穌基督受難死亡後的身體,瑪麗亞雙眼低下,罩上頭矜,看著耶穌祤祤如生的身軀,無限的疼惜,非常令人感動。在聖母瑪麗亞雕像的上方有一座十字架,耶穌受難的十字架上寫著 (INRI),意義就是 Iesus Nazarenus Rex Iudeorum (以色列拿撒勒人耶穌基督)。這個小隔間的天花板上有一幅教堂內唯一的壁畫,直接在天花板上繪畫上去的。教堂內其他所有的繪畫則都是用馬賽克磁磚繪製後鑲嵌完成的。

至於米開朗基羅,他是藝術家 雕塑家而不是宗教家,聖彼得大教堂需要他的才華,襯托宗教力量的偉大,卻是容納不了他的。米開朗基羅自己選擇往生後要安葬在佛羅倫斯的大教堂內,一方面是自己出生的地方,一方面可以跟所有其它影響世界的不朽人物(像哥白尼,伽利略,達芬奇,馬基亞維力等)共枕安息。

聖彼得大教堂裡面有五十座教宗及冊封聖者的雕像,跟許多其它的大教堂一樣,雕像底下的地下室即安放著這些人物的遺體棺槨的,一般遊客是不准許到地下墓碣參觀的,其實地下室並沒有陰森恐怖的感覺,如此巨大的地盤要擺放著遺體棺槨仍然是綽綽有餘的,地下室也有普通的一層樓房的高度,遺體按編號整齊排列,微弱的燈光忠實的照亮著,你的膽量再大,也不敢冒然進入攪擾的。

傳統上,教堂除了做禮拜 婚禮 浸信受洗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喪葬的儀式與追思,教堂自然成為主要的宗教聖者安葬的場所,以為後世的人類做永恆的追念,聖彼得大教堂顧名思義自然是聖彼得死後的葬身之地,許許多多的後來聖者往生以後也都安葬在這些教堂的內部,聖彼得大教堂自然也沒有例外,聖彼得大教堂還安奉著冊封為女聖者瑞典的克麗斯汀,她是瑞典女王,一六五五年三十年歐洲宗教戰爭的捍衛天主教的女烈士,她的靈?跟聖彼得一樣永遠安置在這個大教堂底下。在這個大教堂底層還安葬著一五八二年發明日曆紀元的教宗葛萊哥利十三世。

聖彼得大教堂有六個大門,每個大門都有雕刻精緻的銅像及鐵鎖。平常只有兩側的小門共人群進出,右側第二個大門叫作聖門 (Holy Door),只有每二十五年才開放一次,西元兩千年時教宗保祿二世就是由這門進入聖彼得大教堂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設計很像中文的「垂」字,中間一個主長廊一直通往聖彼得的雕像與墓碑,以及通往天堂的圓頂十字架和窗口,這座圓頂建築物是米開朗基羅所設計,從大廳往上仰望,加上教堂本身的主體建築,感覺上有二十層樓高,圓頂的壁畫也是馬賽克 (Mosaic) 板一片片鑲嵌上去的藝術品。

有興趣及腳力好的遊客可以從兩側的樓梯到頂樓參觀,上面的走道也只是當初米開朗基羅繪製藝術品的時候,延著牆壁搭建出來像鷹架一樣的工作場景,由下面往上看,空間頗狹窄,好像是貼附在牆壁上,的確有些勇敢的遊客在上面走動,人物的大小只有一呎長,沒有留意還不能確認是遊客在走動,由遊客身材大小可以對照出這個圓頂建築物的畫像大小,也可以體會出這個代表聖彼得大教堂標誌的莊嚴華麗。

聖彼得大教堂大廳的主體部份在這個圓頂建築的下方,由貝里尼所設計, 五層樓高,稱為聖彼得房間 (High Altar/St Peter's Canopy), 由純銅鑄造的,很明顯地跟其它地方區別出來,這裡只有教宗本人才可以進入做彌撒誦讀的,前面則有受禮或受洗的告解室(The Confession)。四個角落也陳列著聖隆基尼 (Longinus) 護駕耶穌的十字架,聖海倫 (Helen),聖佛洛尼加 (Veronica) 及聖安德魯 (Andrew) 的雕像,也是由貝里尼雕塑鑄造的。聖彼得漆黑的銅像就在這裡,他的右腳趾已經被信徒祈福 撫摸成禿頂,只剩下露出來的腳踝。

聖彼得大教堂莊嚴華麗,這是大教堂的主體焦點。 教宗登基 (Coronations) 皇帝受封宗教冊封聖人(即Sainthood或Canonization,名字前面加上「聖」字) 儀式都在這個地方完成的。封聖儀式是很神聖的宗教儀式的,都由教宗親自主持,沒有被封聖以前只能被稱呼為賢人 (Blessed或Beatus) 的。這裡還有幾個最精緻的銅雕像,也是貝里尼鑄造的,在光耀四射的純銅鏡上有許多精密的裸體人像,環繞在太陽的十字光芒上,在這十字架 (the Glory of Holy Spirit) 的底下擺著一座銅雕的座椅 (Cattedra),只有四個主教曾坐過,兩個代表拉丁教會的Ambrose和Augustine,兩個代表希臘教會的John Chrysostom和Athanasius。銅椅的兩側站立著兩個教宗的雕像,一為額班尼八世,一為保祿三世,額班尼是完成整建聖彼得大教堂的教宗,這兩個銅像穿著正式的教宗禮服,手持教宗手杖及聖經,並戴著教宗的桂冠,威儀莊重,是梵諦岡最精緻的雕塑。

這裡還有一張木製的座椅,配飾著象牙裝飾品,許多信徒相信這是聖彼得當年所使用的座椅,不過,歷史學家的考證,認為是卡洛淋王朝的查理二世登基受封時所使用的座椅,第九世紀由查理二世捐贈給聖彼得大教堂的。

從這裡轉往右側的長廊,首先看到的就是羅馬帝國里奧大帝 (Leo the Great) 的墓穴,以及貝里尼的最後一件雕像亞力山大七世,貝里尼時年八十,看了這些曠世的藝術品,不禁讓人佩服這些藝術家 雕塑家的執著與毅力。

這個長廊也擺設著許多雕像,都是羅馬帝君的家族及他們的墓穴,也有告解室 懺悔室,選擇一個清靜的房間進入,值勤的神父就會接受告解諮詢,還有聖歌班的教室,教堂在做宗教儀式的時候,他們美妙清心的歌聲就會適時地傳播出來。這個長廊還有許多小型的教堂,可以做小型的宗教儀式,不過,一般市井小民的婚喪喜慶大概也沒有辦法在這裡舉行的。

從長廊盡頭就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左側出口,仍舊可以看到教廷瑞士籍衛隊,他們的制服由米開蘭基羅所設計,本來梵諦岡有各國的警衛隊,後來一場戰役裡,各國衛士都只顧自己生命,只有瑞士籍警衛誓死保護教宗至安全的處所,以後 梵諦岡教廷的警衛工作只雇用瑞士籍的警衛負擔。教廷警衛隊也只有聖彼得大教堂及教宗的生活區才可以看得到。梵諦岡的其他地方仍然是羅馬警察負責的。

聖彼得大教堂有許多志願義工在替觀光客做解說服務,多半是大學生利用機會替旅行社做導遊學習,他們只站在廣場的一角糾結十五人左右就整隊進入大教堂,大教堂並不收門票,如果自行參觀遊覽可以隨時進出教堂觀賞,如果參加旅遊公司的半日遊,收取的費用約為美金三十元,旅遊公司有隨團導遊,通常除了參觀聖彼得大教堂外,就是參觀梵諦岡博物館,入場門票則另加十元。假如就地臨時加入的導遊團,梵諦岡博物館這一個旅遊隊伍,含門票要收費二十五元,梵諦岡博物館的確是另一個最值得觀賞的地方。

梵諦岡博物館就在聖彼得廣場的右方。梵諦岡博物館與聖彼得廣場的中間就是教宗的生活區,遊客止步,運氣好的話,會碰到教宗站在窗口向群眾揮手致意。要不然,教宗會固定每個禮拜三的上午,向遊客群眾揮手祈福,這一天的觀光客自然比往常多許多。

* * * * *

從聖彼得大教堂出來 穿越過聖彼得廣場,仍舊可以看到四根一列的石林,廣場的外圍有一道很明顯的圍牆,這跟羅馬許多市區一樣,也是一座古圍牆,圍牆之間則有一道城門,專門供車輛和行人進出,過了城門,馬上可以看到汽車 當地路人及商家,走了五分鐘左右就遇到了羅馬指揮交通及檢查的警察。

這個路口本來就是通往梵諦岡博物館的捷徑,所有車輛與行人都被攔阻下來,詢問檢查,原來這裡也經過梵諦岡的使館區及教宗的生活區,沒有特殊的通行證並不能使用這條捷徑。我們被引導沿著指標從梵諦岡博物館的外側,順著公路步道,跟所有人潮一樣,慢慢地沿著梵諦岡博物館的外牆前進。

沿路上我們看到許多遊客,各國都有,也有許多無家可歸的遊民或浪民,有幾個身體殘缺的乞丐在向遊客乞討,我們也經常看到穿著宗教服飾的修女或神父,一樣步行在人行道上,只見到他們輕輕地在胸前畫個十字架的記號,就在遊民的身旁繞過去了。

這個城牆也是非常高聳,大塊大塊的石頭石磚砌成的,向博物館的內向稍微傾銷著,有五層樓高,要爬上去或衝上去是很困難的,我們本來以為只要沿著人行道在街角轉個彎就可以到達博物館,沒想到居然從警察檢察哨到梵諦岡博物館的入口有五公里長,我們走了將近四十分鐘。

我們終於抵達了梵諦岡博物館(Vatican Museums, $10。00) 這裡的展示廳有約七公里長的,入門即有埃及館 (Museo Egizio),凱撒館 (Museo Chiaramonti),克里蒙館 (Museo Pio Clementino),希臘館 (Museo Etrusco),古雅典文明館 (Stanza della Segnatura) 以及席思塔教堂 (The Sistine Chapel)。

埃及館收集有世界最完整的古埃及文物,舊約敘利亞及埃及時期的宗教文物;首先看到的就是許多的器皿及石器,我們印象最深也最難得的就是親眼看到保持完整的兩具木乃依,一為男性一為女性,都是古埃及的貴族王室死亡後保存下來的,男性的遺體依然完全密封著,女性的遺體則半拆卸著,臉頰手足依舊清楚可見,全身已經完全碳化,乾涸漆黑,只剩下包裹的骨架,兩旁各自擺設著一些衣物及陪葬品,並有一篇祭文敘述他們的生平事蹟,我們再三駐足憑弔,的確有很深刻的感動。

在埃及館也展出著古埃及帝王的服飾及宮庭設計與隔間,我們順著參觀路線慢慢地灠視一個個展覽館,凱撒館有古羅馬帝國凱撒大帝 安東尼大帝及奧古斯汀大帝的雕像;克里蒙館收藏有尼羅河流域的生活風情文物及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雕刻 動物雕塑,希臘館有古希臘貴族使用的器皿及義大利圖像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 古雅典文明館有亞里思多得 歐幾里德和阿幾米德等哲學家數學家的畫像以及席思塔教堂則是席思塔教宗 (Sixtus IV) 學習強迫米開蘭基羅完全曠世壁畫後的另一個藝術畫作,席思塔教宗在泰伯河也建造一座藝術價值極高的路橋,並且把梵諦岡的文物文獻完整的收藏在梵諦岡圖書館保存。

席思塔教堂有四十三公尺長 十三公尺寬 及二十六公尺高,精美的大理石強璧上則畫製有米開朗基羅的馬賽克藝術品。這個教堂是梵諦岡的權威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紅衣主教就是聚會在這個席思塔教堂遴選教宗的,席思塔教堂的設計是按照中古時期天主教對世界的解釋而規劃的,這裡有許多令人讚嘆的宗教畫像,把世界分成三個單元,一為上帝交付摩西的十戒圖,包括摩西捧著十戒的石碑,處決悖逆的埃及人 (Egiptian) 及引導米德爾人 (Medianites) 離開西奈山;一為摩西的十戒影響下的祥和社會;一為耶穌基督誕生以後的社會情形,這些都是巨型的大幅畫像,裡面的人物造型跟真人一般大小,每個人物則穿著色彩鮮艷的披肩長袍。

席思塔教堂的畫像是從兩側的牆壁開始繪製的,兩側的畫像同時同步進行,歷時兩年在一四八十至一四八二年完成。一邊是摩西出埃及記的生活圖,一邊是耶穌基督的傳道生活圖,天花板上的彩繪則是上帝創造世界的景觀圖,每個圖像的人物在創世紀時期的社會自然都是裸體的,兩側圖像人物的穿著都是古典服飾,建築物則都是高聳莊嚴的。

在摩西生活群畫裡,從最後審判 (The Last Judgment) 開始,有摩西本人及太太在埃及的情形,摩西小孩的生活像,摩西到西奈山受領十戒及深林大火,摩西引領群眾離開西奈山,摩西叛逆的受譴圖,摩西把權杖託附給耶和華及摩西臨死等等的寫實寫景的圖像。

在耶穌基督的生活群畫裡則有基督受洗圖,耶穌門徒的受惑圖,聖彼得及聖安德魯追隨耶穌的互動,耶穌把一串鑰匙交付給耶穌基督的門徒以及耶穌基督最後的晚餐的圖像。

尤其讓人佩服備至的還是在二十六公尺高的天花板,跟兩側的牆壁相配合,則是從上帝如何在七天之內完成牠的創造工程,亞當夏娃,月亮太陽地球的變化都在米開朗基羅豐富的想像力及創造力下,用藝術品的方式展現出來,米開朗基羅算不上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受制於教宗的壓制不得不畫出這些圖像,許許多多的無奈與反叛也都在他的畫像中表現出來,而宗教教條的故事在藝術創作的結合下,反而更顯示出宗教的包容性與歷史價值,許許多多的觀光客去梵諦岡都是為了一睹米開朗基羅的原始畫作的,席思塔教堂的天花板是萬萬不能錯過的地方,仰頭觀賞雖然挺累的,圖像裡的裸裎人物與叢林樹蔭依舊清楚分明,可見米開朗基羅的深厚功力。

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完全沒有意願在梵諦岡或席思塔教堂創造藝術品,也許不完全是事實。教宗朱力亞二世本來只要米開朗基羅繪畫耶蘇基督的十二門徒像的,還是米開朗基羅的構想及創見要在席思塔教堂的天花板直接作畫的,而且按聖經的故事舊約與新約,逐一用米開朗基羅的解釋畫製出來,因此,跟朱力亞教宗意見衝突是難免的,而且經常發生,尤其是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很多,甚至於大部份都是裸體像,這在保守的教堂裡是個很大的禁忌的,也是一個圖騰,米開朗基羅的堅持,教宗朱力亞都不能說服他做任何更動,教宗朱力亞還用權杖責打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一氣之下,放下畫筆,返回一百八十公里外的佛羅倫斯老家,一直到教宗朱力亞向他道歉並給付兩百金幣後米開朗基羅才回到梵諦岡,繼續他的偉大藝術工程。

米開朗基羅在一五零八年十月開始在席思塔教堂的天花板繪畫,一直到一五一二年的萬聖節完成,四個月後教宗朱力亞也過世了。

席思塔教堂的天花板要慢慢地 仔細地欣賞才能體會出米開朗基羅的藝術天才,天花板的圖像跟席思塔教堂的兩側的圖像,無論從創作題材 製繪技巧 人物背景 時空環境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出來,而席思塔教堂天花板上的構思,幾乎都是憑創造力 想像力塑造出來的,不像兩側的壁畫可以就當時中古世紀的人物社會去發掘題材,反應社會風範,我們也很容易地欣賞出來他們的差異與造化。 席思塔教堂天花板的裸體畫像,輪廓色彩 肌膚調合,都非常地傳神逼真,米開朗基羅又特別喜歡誇張式的展現男人的剛健,女人的豐滿,每一禎畫像中都個別地 充份地顯示出來,藝術與色情的差別只有在觀眾的一念之間而已。


義大利在十六世紀也有很大的社會轉變, 歐洲社會開始對外擴張,航海路線逐漸發達,宗教的力量比以前更強烈的影響到社會的生活,米開朗基羅在席思塔教堂創作二十二年以後,已經是近七十歲的老人了,他的父親和他的哥哥已經先他過世,他的體力健康也大大地衰退中,米開朗基羅開始在席思塔教堂的牆壁上繪畫出三百多個裸體人物的最後審判圖,他也把自己的裸體像融入到圖畫故事裡面,在三百多幅裸體像裡什麼姿勢都有,沒有兩個圖像是相同的。

有一幅耶穌基督的裸體畫像,年青沒有鬍鬚,旁邊則是耶穌的母親聖瑪麗亞,周圍環繞著耶蘇的十二門徒,用心去觀察居然有一禎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也被他自己畫製上去,這就是米開朗基羅表現他的無奈與不滿的方式,聖彼得大教堂展現米開朗基羅的雕刻藝術, 席思塔教堂則展出米開朗基羅的繪畫藝術,當然像米開朗基羅的著名的大衛雕像,沒有宗教的價值,既不能放在聖彼得大教堂也不適合在席思塔教堂,大衛雕像就只能在佛羅倫斯的藝術館保存展覽了。

席思塔教堂也保存著一禎米開朗基羅早期珍貴的自畫像。 席思塔教堂的最後審判,是米開朗基羅的最後作品,米開朗基羅在一五六四年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 * * * *

在中古時代以前的天主教,是非常保守的,對於科學與文明的發現都以宗教及聖經的說法來解釋,所有的科技與學說都是宗教的工具,如果不能獲得教會的認同是大逆不道的,像哥白尼發現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太陽中心論,徹底改變了教會的地球中心論,哥白尼所受的迫害與勇氣是讓後人及教會也動容佩服的,他的墓地被葬在聖佛羅倫斯的教堂,與米開朗基羅同列,中古時期的教宗被認為不務實的非人性主義,把主張重新思考發掘人文藝術與哲學的人士稱為異教徒 (Pagan),在教宗朱立亞二世以前的教宗被認為缺乏人文常識,不懂得欣賞古希臘的文明,一直到朱立亞二世即位後,才開始徹底改變教宗的地位與形象,這就是他開始延攬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家,在梵諦岡創作曠世作品的原因。

朱立亞二世在邀請米開朗基羅在席思塔教堂繪畫一年後,也邀請了年紀只有二十五歲的拉法業(Raphael) 到梵諦岡,在朱立亞的居住公寓進行創作,也是先在天花板依據教宗的指示,鑲畫出代表人性精神 人文知識 道德情操的圖像,這成為拉法業的代表作 (Stanza della Segnatura),他很容易地通過了教宗的考驗與任務,他更以兩年的時間在一五零九年至一五一一年繼續完成了朱立亞居住地的設計。在這裡可以看到一幅幅在畫布上完成的大型油畫像。

比較出名的有三位一體 (Trinity) 油畫像,這是一幅上帝透過耶穌基督向世人傳播福音的寫真圖,最上面是上帝在天堂有六位侍從的陪侍下,向耶穌指示,中間一個圓弧光圈坐著裸體的耶穌,由聖母瑪麗亞及十二門徒環繞著,耶穌兩手攤著向門徒傳道,最底部則是更多的眾生有皇室貴族 有一般眾人在接受三位一體的傳承,在這個圖像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動作 自己的表情,留意一些,則可以分別出每個人物是誰,例如十二門徒 教宗及神父。 每個人物也是真人的實體大小,圖像本身很自然地佔領了整個牆壁,跟天花板的壁畫相連結。

拉法業也創作出許多的油畫像,描繪出古希臘雅典的文明社會,以蘇格拉底、雅里斯多德及柏拉圖等哲學家的授課生活做為題材,一幕幕很真實地保留下來歷史的像片,當然,以前這些人物長得什麼模樣,誰也不能證實或考證,拉法業則以自己的想像力塑造出這些人物來,柏拉圖是理想主義,接近天堂的境界,亞里斯多德是實證主義者,則多以地球上的景觀來陪襯。蘇格拉底則穿上披肩的紅色長袍,有的悲觀主義的哲學家,拉法業就畫成米開朗基羅的模樣,像柏拉圖,他則畫成達芬奇的裝扮,在許多這些哲學家的受課學生群中,拉法業也把自己的自畫像,寫實地融入穿插在構圖裡面。

在這些雅典大學 (School of Athens) 裡,很清楚地可以感覺出拉法業畫的是聖彼得大教堂的內部,學生穿梭在講堂裡,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宗教的氣息非常濃厚,聖彼得大教堂在當時還沒有完全設計出呢!

拉法業的作品,對稱與均衡強調數學上的精確與完美,雅典大學所表達的不僅僅是蘇格拉底 亞里斯多德或柏拉圖他們的哲學思想,而且,把思維自由學術討論很微妙地參雜到宗教的論旨裡面,拉法業在朱立亞教宗強勢的個人意志影響下,以聖彼得大教堂做為古希臘學術成就的殿堂,好像他們就是在這裡宣導傳播學術思想的,甚至讓人不得不做合理的推論,他們是不是也討論舊約聖經裡的種種故事,因為,他們授業學生及教授的穿著是以宗教服飾為範疇的,當然他們的學術存在要比耶穌的出現要早一兩千年的。

在拉法業的作品也融入了何馬史詩、但丁史詩,在這裡朱立亞教宗也把許多所謂異教徒的文學作品,都要拉法業以繪畫的方式表現出來 保存下來,從朱立亞教宗以後,梵諦岡的教宗及各地主教都以人文藝術喜好為傲為首,梵諦岡也成為世界上維護文化及藝術最努力與最有成就的地方。

事實上,朱立亞教宗也非常懂得利用人性的弱點,他延攬當時最富盛名的兩位藝術家拉法業及米開朗基羅,各自在不同的殿堂創造自己最完美的作品,拉法業及米開朗基羅個性不同,讓他們文人相輕,各自競爭 互相較勁,而梵諦岡的工作在當時是最好的待遇與環境,米開朗基羅個性自負與剛毅,處處表現在他的席思塔教堂工作室裡面,而拉法業也把自己的安逸悠揚參雜在許多作品之中,兩個人的神情迥然不同,在欣賞他們作品的同時,細細觀察或找尋他們的自畫像,的確是一項很大的享受與喜悅。

這裡展示著五六十幅拉法業的巨幅原始油畫,畫布多超過五公尺高,三公尺寬,人物造型都是真人大小,精緻完美,非常逼真,可惜,拉法業英年早逝,天忌英才,許多作品未能完成,於一五二零年去世,只有三十七歲。

* * * * *

從席思塔教堂經過拉法業的朱立亞教宗公寓,還會經過許多其他教宗的教堂,像額爾班教宗或尼古拉思教宗,這裡也有許多藝術品的展覽,對於許多觀光客來說,好像滿漢全席的大餐飽嚐一頓,誰還會有興緻再吃陽春麵的藝術小菜,很多很多的觀光客都會坐在長廊的冷板蹬休息休息的,或是從窗口遼望,梵諦岡的花園景觀,遠處還可以看到教宗保祿二世的生活居室,而這些座椅也都有濃郁的藝術品味的,都有頗深久的歷史來頭,坐起來雖然不至於頭昏,感覺上立刻輕鬆不少,好像智慧也增長許多。

順著長廊走過,就會通過梵諦岡圖書館,裡面也有許多珍貴的善本原裝書及地圖,溫柔的燈光顯得圖書館特別的莊重肅靜,牆壁上也掛滿稀有的藝術品,我們緩緩地輕聲走過,並未久留,就抵達了博物館的八角庭園 (Belvedere Courtyard)。 這是十五世紀教宗英諾生八世 (Innocent) 所建造的,算是很早期的藝術庭院,跟其他幾個地方有很明顯的不同。

古希臘或古羅馬的創作藝術多半以雕像做題材的,而且都會雕塑代表陽性的男人裸體像,偶而也有女性的雕像,無論是成人或孩童,男人或女人,這些雕像都是裸體的,我們在埃及館或希臘館都會看到非常純真的裸體雕像,因為是在梵諦岡的教堂內,幾乎每一座裸像的陽具或陰部,都會被加上一片花葉來遮掩,而這裡的八角庭園沒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作,也沒有油彩繪畫,所展示的則都是著名的原始古雕塑,配合古老的亭台建築,顯得更加典雅, 簡單直接,普普大眾都能從自己的身體感受出來,欣賞一番。

在古希臘或古羅馬時期,一般人以祭拜太陽神為對象的,神的概念還是耶穌誕生以後才創造出來的,宇宙由所謂的上帝創造出來也是後來的耶穌徒追朔解釋出來的,這可以從許多古廢墟的遺址遺物觀察出來,這個八角庭園展示的就是一些希臘神話故是的古裸體雕像。

其中有一具最出名的就是阿波羅太陽神神殿的祭司 Laocoon 的父子雕像,類似的雕像在梵諦岡內的許多宗教圖像,都可以找到,這個雕像是描寫祭司沒有敬業 沒有盡忠職守,違反規範把秘密洩露給別人,而遭受阿波羅神派遣的蛇蠍侵蝕的情形,一條巨大的蛇蠍纏繞在祭司的身上,他奮力的在搏鬥,身上的筋脈剛強的顯露出來,勇猛有力,他的左手抓住蛇蠍的頸椎,蛇蠍張開巨口掐住祭司的左腰身,祭司臉龐露出無限痛楚的表情,身體往後仰,右手抓住蛇蠍的另一節,蛇蠍從祭司的胯下纏過,祭司的陽具很明白的表露出來。

這條蛇蠍也纏繞住祭司的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已經沒有力氣,一付奄奄待斃的模樣,裸體肌膚的表現則一片光滑平和,另一個兒子則被蛇蠍的蛇尾纏住,一臉無助的樣子,凝視著祭司在痛苦地與蛇蠍搏鬥,兩個兒子微圍彎曲,肌腱腿力孔武有力,陽具也是明白的在顯耀著。

這座雕像是在羅馬古競技場的尼羅王廢墟中被發掘出來的,是西元前一二世紀的作品。

不過,如果探討古羅馬當時的社會背景,性生活的開放,這座雕像也可能是當時社會性行為的反應,以蛇蠍影射女人的象徵,這些裸體的表情未嘗不是性行為後的各類表情,至於神話故事的解說只是符合人類文明性壓抑的目的而已。

在庭園的另一個角落也擺放著著名的阿波羅神的裸體像,這和維納斯的女裸像及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同樣地為人讚嘆,這座全身的裸體雕像,左手瀟灑地把披肩揚起,右手自然下垂,展露出猶如剛出浴後光滑的肌膚與銅體,很有自信 也很自然地兩腿微張,美麗的臉龐微微地向左側遙望,在很滿足地淺笑著,任何人都會很自動地注意到裸體的陽具,無法躲開,兩個睪丸一大一小很寫實 很紮實地在胯下貼身著,腹股的紋脈清淅可見,陽具的龜頭跟兩隻雙手一樣被剪斷,這在梵諦岡裡面,幾乎都可以感覺出來是人為的,刻意的結果。

當然還有許多動物的雕像以及其他人物的裸體雕像,這是梵諦岡博物館頗為特殊的地方。

我們在梵諦岡博物館整整停留了三個半小時,並在自助餐廳用午餐,這裡的餐廳則是很摩登的現代化建築,跟任何的自助餐館就沒有什麼不同了。

我們稍事休息,並計畫我們下一個目的地:龐貝古城廢址。